-----由于域名和空间同时要更换服务商,所以解析几何将暂停更新。同时,在域名转入新服务商生效期间,解析几何将无法访问。因此,推荐各位订阅解析几何以方便通过feed查看以前文章。
-----此次变动将彻底告别虎翼网的域名通服务,域名将转入国外的godaddy服务之下,面对每年只要50RMB左右的续费价格和强大的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我实在无法拒绝。几天前参加了总统博客的Jiang发起的服务器合租计划,因此解析几何将使用此次合租的新主机,这个计划还有一定名额,如果你也在为博客找寻空间解决方案,不妨去总统博客那里看看。
-----由于域名的转出和转入难免发生未知事宜,同时我这几天又要放假回家,所以最近几天的无法访问将属于非正常现象。我将在饭否和海内更新相关进度,敬请关注!
-----最后,向给位朋友拜个早年,预祝大家新春愉快,鼠年大吉。在新的一年里,也希望朋友们能持续关注解析几何,谢谢。
另:我邮箱是lynn198683#gmail.com,如果在此次变动中有什么问题,请与我联系^^
-----昨天在cnbeta看到一篇来自《今传媒》的名为《博客“普遍实名”或“局部实名”是大势所趋》的文章真是让我苦笑不得,原文先是说中国有很多休眠博客在浪费着大量互联网资源,然后从博客的开放自由谈到中文博客中的骂战等“不和谐”现象,然后得出结论是博客实名制是多么必要,还煞有介事地指出博客实名制的六条可行性,最后指出博客实名制是多么的美好。好一篇博客实名制的有力檄文!!博客实名制本来就是一个扯淡话题,在这里我只想谈谈自己对休眠博客这一现象的看法。
-----所谓的休眠博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长期不更新的博客。在中国,休眠博客的产生和BSP炒作博客这一概念有着莫大关系。而绝大多数的休眠博客都是存在于BSP提供的博客平台中。当博客刚进入中国后,BSP们便开始了疯狂的炒作。一时间博客平台遍地开花。而博客这一概念也深入大众,成为一个流行符号。无疑,人人写博是提供博客平台的BSP们最想看到的,于是他们煽动人们开博(请注意是开博而不是写博)。很多打小没有写东西习惯的人们也纷纷跟风开博,图的就是新鲜。泛滥意味着整体素质的低下,本来在生活,在网络都没有用文字表达想法的人们所开通的博客,在新奇劲儿一过便沦为休眠博客。
-----BSP在促成休眠博客上起着重要作用,反过来从用户角度讲,BSP提供了博客平台,用户注册后怎么适用是用户自己的事情。用户对自己的博客没有绝对的更新义务,这和我去商场买了一个日记本,却一直空着什么都不写是一个道理。更何况BSP的博客平台甚至不需要用户为之付出成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文有关,请尽情联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先来看几份报道
《中国青年报》——13岁少女说"很黄很暴力" 招谁了?
《南方都市报》——小姑娘,对不起,这个世界很黄很暴力
《东方早报》——究竟是谁“很黄很暴力”?
《新京报》——"很黄很暴力"事件背后的文化怪胎
-----现在再来谈“很黄很暴力”事件就跟吃别人的剩饭一般,但是总会有人从剩饭里面找到他们爱吃的东西,这次,是我们的平面媒体。
-----可能央视没想到这则新闻能引起网民的巨大轰动效应;而网民估计也没想到对央视一番攻击之后自己突然也被抬到浪尖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这时候我们的平媒终于发现突破口了,他们终于不再沉默了,他们终于跳出来轰轰烈烈地上台了。
-----在网友批判流水化的新闻生产方式地时候,他们没有说话;当网友批判真正很黄很暴力地网站其实是国内的门户网站地时候,他们也没有出来说话。他们不敢招惹“嘻嘻体位”,他们当然也不会拿自己出版的报刊杂志的边角地煽情小广告做文章,他们更不会把用新闻转载费供奉着他们的新浪、搜狐拿出来批判下有多黄多暴力。不敢说,不可说,不能说,作为一个声音机构却集体失语,他们憋坏了。然而,当大多数网民在一番宣泄后冷静下来,突然发现自己犯了严重错误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徒一时口快的同时还深深伤害到一个13岁的幼小心灵的时候,在不断自责和反省的时候,平面媒体终于找到他们可以说的东西了,找到他们可以发泄的对象了,更何况这个对象还是屡屡和他们平面媒体叫板的“一介莽夫”。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下子所有平媒争先恐后出来了,他们的目标出奇的统一,他们的论调出奇的一致,他们的语言出奇的相似。而广大民众在相信了嘻嘻体位所言的网络充满了“很黄很暴力”的时候,平面媒体们给“网络‘很黄很暴力’”这个论调一个强有力的证明——看吧,看那些网络上的言论,看那些整天打着爱国为民的旗号的网民们是如何对一个13岁的小女孩展开攻击的,看他们的言论是多么的低俗,看他们的行为是多么的卑鄙,他们的目的是多么的邪恶。
-----到现在我终于看明白了,姜还是老的辣,在指桑骂槐、混淆视听、玩弄文字游戏中沉淫了无数春秋的平面媒体真是厉害。他们成功的安抚了被痛扁一顿的嘻嘻体位,他们成功笼络了普通大众的感情,他们成功的打击了网民的嚣张气焰,他们在这场硝烟弥漫的战斗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他们是最后的赢家!
-----恭喜他们!
另:1.《人民日报》也开始发威了,查看详情请猛击此标题——从“小学生遭恶搞事件”等看网络舆论暴力”
2.非鱼的观点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请移步《网络暴力还是网络正义?》

-----昨天去买火车票,大老远就看到车站售票厅外面贴着张告示,大意是17—23号开往石家庄的各车次车票均已经售罄,得,刚把中国铁路给骂了一通就遭到“报应”了。
-----秦皇岛作为连接华北和东北的关隘,每天经过的火车不知道有多少,而同时还要经过石家庄的列车也不在少数,只是很遗憾地大都为过路车,这就意味着每年这时候,秦皇岛成千上万的南下人口要去争抢那几张少的可怜的预留票,如果能买到票,你相当幸运,如果还有座位,我建议你去用车次、车厢、座位号等号码买张彩票验证下运气。每次我登上过路车,都不带找座的,能找个立身之地就很值得庆幸了。
-----记得那次回家,同行的张同学通过他的同学的同学的亲戚——好像是TS车站的站长之类的吧,搞到一张从长春到西安的T125次的坐票,于是我大言不惭的跟着他混了一路,尽管挤在一起但总比站9个小时强多了。从火车上我们对做的中年妇女口中得知,这趟车留给秦皇岛站的车票只有13张左右,她本人托关系就拿到9张票,而说这些事情的时候她是怎样洋洋得意就不用提了。然后我旁做的女孩说是托人从旅行社弄到的票,另外也是在秦皇岛上车的人的车票是多花了50大洋从黄牛手中淘出来的。这样的话再加上我和同伴的这张,13张车票中的12张都是非正常途径出票!我不知道另外一张票是不是也是经过N多人的关系最终走入某个人的手中,看着站在我们旁边过道处的无座旅客,听着那中年妇女对火车人多环境差等的抱怨,突然觉得很是无地自容……
-----小时候银行给我的概念就是存折,当然还有存折上的几个零。大学以来,掌管了自己的财政大权,和银行打的交道也越来越多,但是也仅仅是局限于开户储蓄等基础业务。然而即便如此,从这些最基础的业务上也能感受到这个财大气粗的垄断集团让我们多么不爽。
-----至今为止我使用的一直都是工商银行,坦白的说我对工行有种偏执的眷顾,我喜欢工行的标志,喜欢工行的卡片和存折,喜欢工行的门面装饰,当然了也喜欢工行年轻漂亮的女业务员。客观上,网点多,ATM多,工行本身也更加商业化和市场化,而“爱存不存”(icbc)的网银也的确够便利。但是很明显,工行就像那些见惯了成捆成堆的RMB后对我们这些小客户爱答不理的女漂亮业务员一样对我们熟视无睹,在商业化包装的里面仍然是官僚作风的国家衙门和奸商本质,在小城市或小网点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比如说燕大支行。
-----燕大支行在燕大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在燕大唯一有固定营业厅的银行,燕大每年的财政不知道有多少是走的工行,单是学生每年的学费都能让人乍舌。但是唯一意味着垄断,意味着低下的服务和效率。燕大工行里面的工作人员永远都是一副人人欠他几捆人民币的样子,对人爱答不理的,我不止一次见过学校的老教授爬在业务窗口而里工作人员却一副厌烦的样子,也不止一次遭遇过工行一句含糊其辞的话便打法走我们这些弱势的学生客户。我想他们可能是数别人的钱数多了所以心理已经极度变态了。
-----今年暑假的时候我在燕大工行申请办理了学生信用卡,本来工行网站上称只要是在校大学生都可以办理的学生信用卡,在燕大工行却只面向学生干部或者拿过奖学金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办理。无奈我只好开据了一份假证明来蒙混过关。